新东方心理咨询——专业私人心理顾问

手机

密码

注册 忘记密码?
>
您的位置:
心理资讯
重阳登高与心灵栖居:传统节日中的心理养生智慧
来源:www.psyc.com.cn | 作者:新东方心理咨询 | 发布时间 :2025-10-29 09:25:11 | 34 次浏览: | 分享到:
重阳节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养生智慧。登高活动通过空间转换帮助调整心理状态,体力消耗促进内啡肽分泌缓解焦虑,登高远眺则能创建心理距离,使人以更宏观视角审视问题。敬老孝亲的代际互动对双方都具有心理价值,年轻人通过聆听长者故事获得历史纵深感,长者则通过被尊重抵御孤独感。茱萸和菊花作为文化符号,茱萸提供对不确定性的心理防御,菊花则象征逆境中的心理韧性。重阳节允许人们安全表达季节性情绪波动,同时通过颂秋传统体现承认生命局限与庆祝存在丰盛的辩证智慧。重阳节还引导人们思考生命完整过程,帮助渐进式接受生命周期,缓解死亡焦虑。现代实践中,可定期进行"登高"式活动获得新视角,建立跨代际深度交流,学习文化符号建立心理支持系统,顺应自然节律增强情绪觉察。这些传统文化智慧回应了人类心灵的归属、联结和意义等深层需求。

重印登高与心灵栖居

农历九月初九,重阳又至。在这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,登高赏菊、佩插茱萸的传统习俗背后,实则蕴含着深邃的心理养生智慧。作为心理咨询师,我常常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现代人心理调适的有效方法,而重阳节,正是一个绝佳的切入点。

登高望远:空间转换的心理疗愈价值

重阳登高,远非简单的户外活动。从心理学视角看,这是一种通过空间转换来实现心理状态调整的智慧实践。

登高过程中的体力消耗,本身就能促进内啡肽分泌,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。而当我们攀登至高处,极目远眺,视角的变换往往能带来认知的转变。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困扰我们的问题,在居高临下的俯瞰中,常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和尺度。这种“心理距离”的创建,有助于我们跳出思维的桎梏,以更宏观的视角审视自身处境。

《黄帝内经》云:“圣人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。”重阳时节正值秋末冬初,登高活动恰符合“收敛神气”的养生原则,帮助人们从春夏的外向发散状态,过渡到秋冬的内省安定状态,这一转换对维持情绪平衡至关重要。

敬老孝亲:关系联结中的心理滋养

重阳节又称“老人节”,敬老孝亲是其核心内涵之一。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,这种代际互动对年轻人和长者都具有深远的心理价值。

对年轻人而言,敬老是对自我生命连续性的认知和接纳。通过聆听长者的生命故事,年轻人能够获得历史纵深感和文化归属感,缓解现代社会中常见的存在性焦虑。而对长者来说,被尊重、被需要的感觉是抵御孤独感和无价值感的良药。

《论语》中记载,子游问孝,子曰:“今之孝者,是谓能养。至于犬马,皆能有养;不敬,何以别乎?”这里的“敬”,不仅是一种态度,更是一种深刻的心理互动——将长者视为完整的人格主体,而非仅仅是照顾对象。这种真诚的看见和承认,对双方的心理健康都具有滋养作用。

茱萸菊花:文化符号的心理暗示力量

茱萸辟邪,菊花延寿,这些重阳节的象征物,实际上发挥着文化心理符号的功能。

茱萸被称为“辟邪翁”,其驱邪避灾的象征意义,本质上是一种对不确定性的心理防御。面对生活中无法控制的风险,通过某种仪式性行为获得掌控感,是人类心理的普遍需要。而菊花在秋寒中绽放的生物学特性,被赋予“傲霜”品格,成为逆境中坚守的心理象征。

这些文化符号通过代代相传,已经内化为我们集体的心理资源。当我们在重阳节佩戴茱萸、欣赏菊花时,不仅在延续传统,也在无形中激活了这些符号背后的心理韧性资源。

悲秋与颂秋:情感表达的季节性韵律

重阳时节,秋意正浓。“悲秋”是中国文学的重要主题,也是人类情感与季节变化的共鸣。从心理卫生角度看,允许并接纳这种季节性情绪波动,本身就是一种心理健康的表现。

《礼记》有言:“秋之为言愁也。”秋日的凋零景象容易引发人们对时光流逝、生命无常的感慨。重阳节为我们提供了仪式性的情感表达渠道,让我们能够安全地体验和释放这些“负面情绪”。

而另一方面,重阳节又有颂秋的传统——赞美秋日的成熟与丰盈。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感并存,恰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辩证智慧:承认生命的局限,同时庆祝存在的丰盛。这种心态对于构建心理弹性极为重要。

生死观照:面向暮年的心理准备

九九重阳,数字“九”在《周易》中为阳数之极,两九相重,暗含由盈转亏的转折意味,自然地引导人们思考生命周期的完整过程——包括衰老和死亡。

现代社会普遍存在对老去的恐惧和死亡焦虑,许多人采取回避态度,导致面对生命晚期时出现严重心理适应问题。重阳节则以一种文化认可的方式,每年提醒我们正视生命的自然规律。

海德格尔提出“向死而生”的哲学观点,认为只有直面生命的有限性,才能实现本真的存在。重阳节的种种习俗,本质上都是在进行一种“死亡教育”,帮助我们渐进式地接受生命周期的完整性,从而更珍惜当下,更从容地规划人生。

重阳心理养生的现代实践

作为心理咨询师,我常建议来访者将重阳智慧融入日常生活:

其一,定期进行“登高”式活动——不一定是真正的登山,而是创造机会让自己从熟悉的环境中暂时抽离,获得新的视角。

其二,建立跨代际的深度交流,尤其是与长辈的生命故事对话,这既能满足长者的心理需求,也能为年轻人提供生命智慧的源泉。

其三,学习茱萸菊花的象征智慧,建立个人的心理支持符号系统,在压力时期调动这些文化资源。

其四,顺应自然节律,允许自己有季节性的情绪波动,同时通过仪式感来标记这些变化,增强对自身情绪周期的觉察和接纳。

王维在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中写道:“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。”这首重阳名诗揭示了人类心灵的共同需要——归属、联结和意义。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这些深层的心理需求不变。重阳节的文化密码,正是回应这些需求的古老而鲜活的智慧。

在这个重阳节,愿我们不仅能登高赏秋,更能向内观心,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,找到安顿身心的栖居之地。

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