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东方心理咨询——专业私人心理顾问

手机

密码

注册 忘记密码?
>
您的位置:
心理资讯
游戏障碍的病因病理及临床特点
来源:www.psyc.com.cn | 作者:董利军 | 发布时间: 429天前 | 847 次浏览 | 分享到:
游戏障碍是指一种持续或反复地使用电子或视频游戏的行为模 式,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游戏行为失控,游戏成为生活中的优先行为, 不顾后果继续游戏行为,并持续较长时间。根据游戏的种类分为线上游戏障碍(gaming disorder, predominantly online)和线下游戏 障碍(gaming disorder, predominantly offline)。

游戏障碍是指一种持续或反复地使用电子或视频游戏的行为模 式,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游戏行为失控,游戏成为生活中的优先行为, 不顾后果继续游戏行为,并持续较长时间。根据游戏的种类分为线上游戏障碍(gaming disorder, predominantly online)和线下游戏 障碍(gaming disorder, predominantly offline)。随着全球范围内游戏玩家数量的迅速增长,游戏障碍的发病率逐渐增高。游戏障碍患者以男性、儿童青少年人群为主,亚洲国家患病率可能高于欧美国 家。中国多项相关调查研究显示,游戏相关问题患病率为 3.5%~17%。 综合既往相关研究结果,游戏障碍患病率约为 5%。游戏障碍患者可能的心理学特征及危险因素包括:有明显的个性问题,如抑郁、自卑、孤独、社交焦虑、缺乏有效的防御机制、追求即刻满足等,导致回避社会,很容易转向虚拟空间去实现与人交往的满足。 

一、病理、病因及发病机制

国内外研究显示,游戏障碍与神经生物学、心理学、社会学及成瘾游戏的特征等多种因素相关。 

(一)生物学因素 游戏障碍患者的脑影像表现类似物质使用所致障碍和赌博障碍 患者,存在额叶多个区域、腹侧和背侧纹状体等脑区的结构和功能异常。执行控制功能下降,在做出选择时具有更强冲动性,认知灵活性 降低等。游戏障碍患者中脑多巴胺转运体水平下降,多巴胺受体占有率降低,提示与愉悦及认知控制相关的神经传导发生改变。游戏障碍 患者丘脑、左侧后扣带回白质的各向异性值高于健康被试,丘脑白质 纤维异常可能与成瘾者对游戏奖赏的敏感性增加有关。但这些脑功能 异常与游戏障碍之间的因果关系尚待进一步阐明。 

(二)心理因素 游戏障碍患者可能具有高冲动性、高神经质、内向等性格特点。 有些可能具有攻击性和暴力问题,部分还存在情绪调节不佳、孤独、 低自尊、低自我效能感、低生活满意度、感知压力较大、抑郁焦虑等问题。此外,个体对于自身能否控制游戏行为的感知也是预测游戏障 碍的重要因素。 

(三)社会和家庭因素 在欺凌者、受害者、有游戏成瘾朋友的人群中,游戏障碍发生率 较高。社会支持和人际沟通不足、师生关系或同学关系不良、学校氛 围较差等也与游戏障碍的发生相关。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和教养方式与 儿童青少年游戏障碍的发病风险有关;家庭关系不和谐、单身或离异等与成人的游戏障碍发病风险有关;监护人不能陪伴或监护不力的儿 童青少年可能有更高的发病风险;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能是游戏障 碍的保护性因素。 

(四)成瘾游戏的相关特征 成瘾游戏如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类游戏,多是基于“强迫循 环”(compulsion loop)或“核心循环”(core loop)设计原理精心为玩家设计的。“强迫循环”或“核心循环”原理是通过一种习惯 性、设计好的活动链,使获得性神经化学奖励(多巴胺释放)渐进性 递增出现。在电子游戏设计中,强迫循环被有意地用作玩家的外在或潜在动机,如通过增加游戏时间、充值、抽奖等方式才能获取稀有装备、皮肤、尊贵权限的游戏设定。主题明确、操作简单、兼具社交功能、控制感强的游戏,更能够使玩家产生积极和沉浸体验,提高玩家的忠诚及参与度,使成瘾性增加。

二、临床特征

(一)临床特征 游戏障碍患者的临床表现具有以下 5 个特征:

1.持续或反复的游戏行为模式。 

2.失控性游戏行为,表现为无法控制游戏行为的发生、频率、持续时间、终止时间等。 

3.相比其他兴趣及日常活动,游戏行为成为生活优先事项。 

4.尽管游戏造成负面后果(如人际关系破裂、职业或学业受影响、 健康损害等)仍然无法停止。 

5.游戏行为模式导致明显的个人、家庭、人际关系、学业、职业 或其他重要功能领域损伤。 

同时游戏障碍患者还可能伴有以下问题:

1.性格改变:孤僻懒散、撒谎、逆反敌对、兴趣改变。 

2.心理问题:如强迫性人格、人际关系障碍、焦虑抑郁、敌对、 偏执突出、躯体化症状等,过度沉溺电子游戏提供的虚拟角色往往容 易导致迷失自我、对现实中的自我缺少正确认识,诱发多种心理问题。 

3.躯体问题、精神行为问题:躯体问题包括睡眠不足、昼夜节律 紊乱、营养不良、胃溃疡、癫痫发作等,严重者可因久坐形成下肢静 脉栓塞,甚至引发肺栓塞而猝死;精神行为问题包括易怒、焦虑、攻击性言行、抑郁、负罪感等。 

4.共病:游戏障碍常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、抑郁障碍、焦虑障碍、 双相障碍、睡眠障碍、人格障碍、社交恐惧症等其他精神障碍共病。

游戏障碍治疗目标是通过社会心理康复和后续管理,预防复发,促进社会功能恢复、回归社会。经过治疗、病情趋于稳定的患者,应继续接受巩固性的心理咨询与治疗,防止复发。做好治疗结束后的定期随访工作,使患者能够接受及时的、有针对性的心理指导和服务。动员家庭成员支持和参与患者的康复活动,指导家庭成员为患者制订生活计划,努力解决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困难。需要强调的是,游戏障碍具有慢性复发性特征,在干预起始阶段、干预过程中及康复期都需要对游戏障碍症状及严重程度进行评估。

当发现你身边的人有上述症状时,建议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,心理障碍与生理疾病一样,强调早期发现早期干预、预防为主。

石家庄心理专家董利军简介

更多